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,全面深化改革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
元描述: 本文深入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”的重要精神,探讨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现实意义。从政府与市场关系、高质量发展、宏观经济治理体系、城乡融合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,详细阐述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方向和主要任务。
吸引人的段落: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明确提出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”。这不仅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,更是开启新征程、实现新目标的时代强音。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,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,而经济体制改革则是这伟大征程的“牛鼻子”,牵动着其他各领域改革的步伐。那么,如何深入理解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”的深刻含义?如何抓住这一关键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就?本文将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、主任郑栅洁的权威解读,带你深入探究这一重大议题,并对未来改革发展方向提出前瞻性的思考。
经济体制改革:全面深化改革的“牛鼻子”
牵引作用的三个层次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,具有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作用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”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,体现了对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性的高度重视,也为我们理解其牵引作用指明了方向。
首先,经济体制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,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。要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,以抓重点来带全盘。
其次,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他领域改革的先导。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“牛鼻子”,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,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、提供动力。例如,推进科技体制改革,就离不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。
最后,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与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。 随着改革触及更多利益矛盾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,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也迫切需要协同推进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,实现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、相互支撑。
当前形势和任务
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。把握新机遇、应对新挑战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,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更好发挥牵引作用。
未来,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:
-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。 要着力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,构建更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,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
-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投入力度,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-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 要加强基础研究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。
-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。 要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缩小城乡差距,促进城乡共同富裕。
-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。 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,构建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体系,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。
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:目标与路径
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
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让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精准发力,做到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。
具体工作中,要做到三个“进一步”:
1. 进一步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。 要出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,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,完善民营经济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体制机制,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,推动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,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。
2. 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,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。 要推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,明确统一的制度规则,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,打通堵点卡点,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。
3.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。 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,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;出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,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,更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
坚持高质量发展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
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,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
重点要做到“一聚焦三加快”:
1. 聚焦科技创新,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 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
2.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%,要通过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等,激发“老产业”的“新动能”。
3.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 要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,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竞争优势,体系化推进北斗广泛应用,积极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,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4. 加快谋划布局未来产业。 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开辟量子科技、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,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,实现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
科学的宏观调控、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。
下一步,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哪些重点任务?
1.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。 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,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,加快落实“十四五”规划,切实做好“十五五”规划前期谋划工作。
2.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。 要将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,健全预期管理机制,促进财政、货币、产业、价格、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,避免“合成谬误”和“分解谬误”。
3.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 要推动西部、东北、中部、东部协调发展,推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更好地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,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,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。
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构建城乡共同繁荣新格局
要统筹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公共服务均等化,进一步推进要素自由流动、产业协同发展,缩小城乡差别,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。
重点是从“城”“乡”两头入手,共同发力:
1. 从“城”的角度,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。 要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形成产业升级、人口集聚、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。
2. 从“乡”的角度,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。 要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、验收、管护机制,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,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。
3. 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。 县域是城乡联系最紧密的地区,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,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,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。
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
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,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,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。
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:
1.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。 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在产权保护、产业补贴等重点领域,实现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相通相容。
2.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。 要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,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,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,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。同时,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,打造一流营商环境,不仅让外商“进得来”,更能“发展好”。
3.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。 要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,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。
4. 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。 要扎实落实八项行动,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“小而美”民生项目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行稳致远。
常见问题解答
1. 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有什么区别?
经济体制改革是更广义的概念,涵盖市场化改革、国有企业改革、金融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。市场化改革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,指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经济活动,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。
2. 如何理解“既放得活又管得住”?
“既放得活又管得住”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,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,防止市场失灵,维护市场秩序,促进经济健康发展。
3.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?
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优化科技资源配置,鼓励科技创新,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。
4. 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?
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要素自由流动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,缩小城乡差距,促进城乡共同富裕。
5.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什么意义?
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,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,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。
6. 如何看待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”的战略意义?
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,释放发展潜力,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。
结论
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”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,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所在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,抓住关键环节,着力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,构建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。
让我们一起努力,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!